“降本增效、挖潛創效”專欄
今年以來,大佛寺礦深耕“四種經營理念”,堅持以“精管細算提效能”為核心,通過設備租賃市場化、修舊利廢常態化以及數字化系統和技術創新四大抓手,積極構建全鏈條成本管控體系,全力打造復雜地質條件下降本增效示范樣本。
設備租賃市場化,激活資源配置“一池春水”。針對傳統設備管理中“多占多用、閑置浪費”的頑疾,該礦創新性引入市場機制,構建“統一管理、動態調配、定價租賃、考核兌現”的設備租賃市場,通過《內部市場化租賃市場實施管理辦法》明確“多占多付、節約歸己”原則,將設備使用成本與區隊工資直接掛鉤,區隊節約的每一筆設備維修費都100%轉化為職工收入,大幅提高了全員參與降本增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設備周轉率同比提升20%,閑置設備利用率超過35%,僅前五個月通過動態調劑就減少新設備采購投入37.63萬元。
修舊利廢常態化,打造資源循環“綠色引擎”。該礦將修舊利廢納入經營考核核心指標,形成“回收-修復-復用”閉環管理,將材料考核精準到崗位個人,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。機修車間自主承擔水泵、電機等設備維修,節約費用19.21萬元;機電隊完成冷卻器、循環水泵等精密設備檢修,節省費用22.46萬元;皮帶隊拆解復用托輥、改造接煤板,降低成本14.5萬元……截至目前,各區隊累計修復風動工器具、托輥等設備1142件,自主維修電機、開關262臺,自制加工帶式輸送機托架等配件738件,累計創效349萬元,噸煤成本較去年同期降低8.44%。
數智化平臺賦能,增強成本管控“內生動力”。該礦遵循“適用、實用、應用”原則,加快推進“智能礦井、智慧礦區”建設,利用AI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先進技術,融合集成產、供、銷、人、財、物等礦井全價值鏈信息數據,賦能礦井生產運營,增強高質量發展“內生動力”。深入推進內部市場信息化建設,積極建設“模擬庫房”系統,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,推動材料從物資超市出庫到井下施工地點使用的全流程管理,并通過班清班結實現材料消耗及庫存動態實時監控,有效提高了材料利用率,降低了閑置資產積壓率和庫存管理成本。引進投用AI智能巡檢機器人,建成投用“千眼”視頻監控系統,在提高安全系數的同時減少人工成本。持續完善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,實現設備故障超前預警、維護,減少設備故障率,提高經濟效益。
技術創新引領,突破降本增效“技術瓶頸”。面對地質條件復雜、多元災害耦合疊加的嚴峻挑戰,大佛寺礦堅持創新引領,將技術攻關與成本管控深度融合,大力實施各類技術創新項目,推動企業發展質效雙優。自主研發“大管徑高負壓二次孔口稀釋裝置”“新型汽水分離器”等裝備,有效解決了鉆孔施工難題,大幅降低了設備故障率和材料損耗,每年可節約維修費用近40萬元;大力實施“2-111”瓦斯高效抽采技術,礦井瓦斯抽采率提升至75%以上,每年減少瓦斯排空量超2000萬立方米,同時依托低濃度瓦斯發電項目年創效4500萬元;在支護工藝革新方面,采用小煤柱護巷技術和智能錨索應力監測系統,使巷道維護成本降低25%,萬噸掘進率下降12%……這些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,更直接轉化為了經濟效益。
從設備租賃市場的機制創新,到智能化平臺的數字賦能;從修舊利廢的精細管理,到技術創新的硬核突破,大佛寺礦正以“全鏈條管控、全要素優化、全員化參與”的立體化模式,書寫復雜地質條件下降本增效新范式。(李博 馮春朋)
編輯:達文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