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資源
八月的孟村礦,清風漫過井架,綠意縈繞礦區。來自五湖四海的“萌新”懷揣著對職業的憧憬、對夢想的熱忱齊聚于此,身著湛藍工裝的悅動身影,為初秋的礦區平添了幾分朝氣與活力,勾勒出一道靈動鮮活、引人注目的風景線。
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。該礦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要務,持續完善人才發展體系,精心打造“入職第一課”專題培訓,用“愛崗、敬業、奉獻、堅持”等關鍵詞幫助“新生力量”繪制清晰的“成長地圖”,從行業發展趨勢到礦井規章制度,從職業素養培育到安全理念灌輸,全方位的引導讓初入職場的迷茫與忐忑漸漸消散,讓每一位職工的履新“第一步”走得更穩、更實。
“井下TBM掘進機的成功應用,讓以前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照進了現實,但因為有師傅的幫助,我才能夠不那么彷徨。”這是該礦綜掘二隊職工賀獻桓在自己日記本上寫的第一句話。初到礦區時,褪去校園青澀的他曾暗自擔憂,會不會遇到“沒人教、不敢問、不知從何學起”的尷尬困境,這份顧慮讓他一度心生挫敗。
但這份困擾并未持續太久。針對新職工“理論功底扎實但實踐經驗薄弱”的特點,該礦迅速搭建起“師帶徒”培養橋梁,組織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與新職工簽訂“師徒協議”,結成幫扶對子。師傅們不僅在技術上傾囊相授,手把手指導設備操作、故障排查,為新職工答疑解惑、梳理工作思路,在生活上更是關懷備至,幫助他們適應礦區環境、緩解思鄉情緒,用“傳幫帶”的溫暖,為職工成長筑牢“安全堤”、撐起“保護傘”。
同時,該礦立足職工成長特點,量身制定周期性培養計劃,明確各階段培養目標、內容、時間、方法和責任人等,定期組織開展階段性考核,以考促學、以考促練,進一步推動新職工從“生力軍”向“主力軍”轉變,形成“以才育才、以老帶新”的良性循環。
走進該礦調度室,一幅“青藍相繼”的畫面格外暖心。2001年出生、擁有5年工作經驗的鄧博偉,正手持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圖紙,向今年新入職的馬佳佳細致講解設備運行原理與數據研判要點。如今的鄧博偉已憑借過硬的技術順利取得中級技能等級鑒定證書,成長為班組里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——而這,正是該礦人才培養成果的生動縮影。
人才引進來,既要重培養,更要重使用。該礦高度重視技能型人才成長,結合職工個人專業特長與短板弱項、發展潛力、崗位需求等因素,采取“一線淬煉+輪崗輪訓”培養機制,讓人才“根須”深深扎根基層,在實踐中汲取經驗、增長才干。在此基礎上,有計劃地將優秀職工安排到重點項目、重要崗位進行學習鍛煉,讓他們在“吃勁”崗位上經風雨、見世面、壯筋骨,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與履職能力,為礦井高質量發展提供“人才蓄水池”。
如何讓新職工從“加入”到“融入”,從“認同”到“歸屬”?孟村礦給出的答案是“溫度”。
8月18日,在該礦籃球場,一場礦領導代表隊和大學生代表隊的友誼賽讓新人們更快卸下拘謹,真正融入孟村礦這個溫暖的集體。一直以來,該礦始終把關心關愛人才的工作生活擺在重要位置,以“真心”引才、用“真情”留才。針對職工的性格特點、業余愛好、專業特長等,不定期組織籃球友誼賽、志愿服務、愛崗愛企演講比賽等活動,讓職工在豐富的文化活動中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,激發奮勇爭先的熱情,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企業的歸屬感與認同感,實現企業與職工的“雙向奔赴”。
秋光正好的時節,一群群“孟村人”正在以“戰”的姿態、“斗”的勇氣、“拼”的勁頭,在各自崗位上揮灑汗水、綻放光芒,用責任與擔當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為礦井安全高效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(殷澤琛)
編輯:彎桂清